☸️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Created
返回

原文

(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本)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!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!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舌鼻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以无所得故。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罣碍。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注读

通常认为,《心经》是《般若经》的心要。

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菩萨:即菩提萨埵(梵语bodhisattva的转写),菩提意为觉悟,萨埵意为有情。菩萨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。觉悟是菩萨,不觉是众生。

般若:梵语prajna,超越之智慧。因为超越,所以难言,故曰“不可说、不可思议”。相传佛祖于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,众人遂向佛祖请示所悟之法,佛祖曰:“止,止,我法妙难思。”超越之智慧无法用有限的语言说尽,故一切文字般若都是方便法门,不可看死,不可执着。譬如筏喻,“到彼岸”也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。

波罗蜜多:单数称波罗蜜,复数称波罗蜜多,意为“XX可以到达彼岸的能力或观念”,简称到彼岸。般若波罗蜜多,即可以到达彼岸的超越智慧。佛教有六波罗蜜的说法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那,般若。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。

蕴:有积增聚合之意,意指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。

五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。据《杂阿含经》:“所有色,彼一切四大,及四大所造色,是名色受阴(蕴)”。色即物质。“云何受受陰?謂:六受身,何等為六?謂:眼触生受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生受,是名受受陰”。想、行亦如是。“云何識受陰?謂:六識身,何等為六?謂:眼識身,乃至意識身,是名識受陰”。识蕴分六识,眼、耳、舌、鼻、身、意。

何为五蕴皆空?人通过六识所感受认知到的世界,只是五蕴和合的表象,并非本质,也非恒常不变。世间万物皆因缘相系,没有什么是独立存在的。哪怕是悬崖上的孤木,也是由一方土地的承托、阳光雨露的普滋和清风拂动的氧分所共同造就的。故一切事物,皆由因缘相关共同造就。何为妄想执着?妄,即虚妄、不真实、错误的;想,即对世界的感受、认知和想法。妄想即是由于对世界虚妄的感知而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和想法。而人们往往受限于自己的经验,执着地认为自己所见所闻即是真实,遂将虚妄执着为真实。

据传佛祖悟道后第一句话便说:“奇哉,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,不能证得。若离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,即复现前”。人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妄知、妄见、妄想,正因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出现了偏误,遂在错误的思想和立场的驱使下,不自觉地造种种业,生种种烦恼。若能正本清源,破执除妄,很多烦恼便可当即消散。譬如求名逐利者,是把名利当成人的本质属性,以为无名无利便在本质上低人一等。不能摆脱这种妄想,便始终走在舍本逐末的道路上,人性最深处的渴求便始终得不到满足,又怎能不烦恼?这便是佛家求正知正智的意义。所谓命运,正是被妄想执着所驱役而不自知,遂深陷烦恼的泥沼。明儒说:“君子不言命,养性即所以立命;亦不言天,尽人自可以回天”,异曲同工。人的一生,要向外求功名利禄,或许有命,但返观静照、明心见性,全在自渡自修,何来命运?何来苦厄?